一个日企在中国开店,用中国的工人,做中国的衣服,卖给中国人——这事儿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。
说起优衣库,还真是个有意思的案例。它在中国有多少工厂?据统计,中国是优衣库最大的生产基地,占其全球产能的40%以上。
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数据:2022财年,优衣库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900家,销售额突破300亿元人民币。这是什么概念?就是说,中国人一年要给这个日本品牌贡献这么多钱。
不过话说回来,优衣库确实有两把刷子。它的供应链管理、品控标准,还真不是一般的严格。这让我想起前几年去工厂参观时的所见所闻——生产线上的每个细节都要求得一丝不苟。
展开剩余80%但是,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:我们中国的企业,就真的学不会这套管理方法吗?
记得有位老工人跟我说过:"其实咱们早就掌握了这些技术,关键是执行力的问题。"这话说得在理。
再说这个新疆棉花的事儿,更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。明明是优质的中国棉花,凭什么要听日本人的?
某种程度上,这反映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:在全球产业链中,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位置。
不过,形势也在悄然改变。近些年,国产服装品牌正在崛起。李宁、安踏这些品牌,不都做得风生水起吗?
再看看数据:2023年,国产运动服饰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%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好自己的品牌。
有时候坐在商场里观察,年轻人穿的国产服装越来越多了。这不正说明,市场在变,消费者的观念也在变吗?
说到管理费这个问题,还真得好好算算这笔账。一个品牌的溢价,究竟来自哪里?
品牌溢价,说白了就是消费者的认可度。可问题是,现在的年轻人,对国货的认可度明显在提升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前几年大家追求的是洋品牌,现在反而开始追捧国货了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国货的崛起,靠的是什么?品质、设计、创新,缺一不可。
有人可能会说,建立品牌需要时间。可是,我们等得起。毕竟,rome wasn't built in a day。
回到优衣库这个案例,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。但关键是,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
说到底,做企业不就是要把产品做好,把服务做好吗?这一点,我们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做到。
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做,而是要不要做。市场这么大,机会这么多,就看谁能抓住了。
其实,优衣库在中国的成功,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。这个市场,理应由我们自己来主导。
最近几年,国产品牌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,我们完全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矩阵。
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晰了。关键是要有信心,有耐心,更要有实力。
品牌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但只要方向对了,持续发力,总能达到目标。就像当年的日本企业,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吗?
相信用不了多久,我们就能看到更多优秀的中国品牌崛起。到那时,就不用再羡慕什么外国品牌了。
这事儿说到底,还是要看我们自己。市场在这儿,人才在这儿,技术也在这儿,就差那么一股子劲儿。
人家优衣库不是做到了吗?那咱们中国企业,凭什么做不到?
这不,最近几年崛起的国产服装品牌,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?
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国产品牌,就觉得未来充满希望。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样子。
想想看,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,怎么能总让外国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呢?
这事儿得慢慢来,但方向必须坚定。相信用不了多久,咱们的品牌就能真正站起来。
发布于:江西省